【思享家】中国知网涉嫌垄断?需先对其相关市场进行界定
更新时间:2023-11-17 07:08 发布者:admin
近年来,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数据库如中国知网和爱思唯尔服务价格持续上涨、居高不下,成为学术科研机构、教学科研工作者和高校学生普遍关注的焦点。2010年,我国多家高校和图书馆联合国外学术数据库出版商巨头爱思唯尔大幅涨价行为,之后又发生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多起高校中国知网涨价事件,但均未取得实际效果。2021年12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因中国知网未经允许收录其论文,而起诉中国知网,法院判决赵教授胜诉,并获赔70多万元。2022年4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因续订费用过高拟停用中国知网服务,再次把中国知网涨价行为是否涉嫌垄断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面对社会各界对中国知网垄断的质疑和指责,探究其相关市场如何界定是反垄断法视域下正确判断中国知网行为性质进而达成共识的前提。
数字平台企业的定价模式与传统产业相比有很大区别,平台企业极易通过倾斜定价的营销模式吸引用户。中国知网正是通过将其功能强大的检索服务免费面向社会开放而积累并锁定大量知识消费者。也正是因为这种低价甚至是免费而受到用户广泛关注和深度依赖,相对于中国知网的“收费”服务如阅读、下载、查重,广大用户更看重其“免费”的检索服务。由于学术数据库检索服务在工作机理上实质与互联网搜索引擎服务一致,且国内外缺乏关于学术数据库检索服务的相关市场界定的理论和判例,因此可以参考互联网搜索引擎服务相关市场界定的相关理论及判例来界定其相关市场。
从经营模式看,知网目前对用户提供的主要服务包括文献搜索服务、文献下载服务、在线阅读服务、论文查重服务等。互联网搜索引擎服务是否能够产生实际经济价值是判断其是否能够构成独立相关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要界定学术数据库的相关市场,有必要对其盈利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找出其检索服务与其他服务的关联。如果能够证明其免费检索服务与文献下载、阅读、查重服务具有极强关联性,则应当将其免费检索服务市场作为相关市场。反之,则应当以文献下载、在线阅读和查重服务作为相关市场。
学术数据库经营者的盈利过程,首先是由学术数据库向作者及其他文献资料提供商(学术期刊出版商)支付版权费收集学术资源,由学术数据库经营者对这些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后提供给其他用户。用户可以根据学术数据库的检索系统免费检索文献。要想进一步获取文献资料,则要向学术数据库支付购买费用,该收费是学术数据库的主要盈利来源。
学术数据库的收入渠道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一是院校和科研机构支付的使用费。机构、院校等团体付费用户通常以年为单位支付学术数据库的使用费用,而这笔使用费用通常由该机构或院校人数以及其使用的数据库资料范围来确定。例如,中国知网的资料库范围包括CNKI系列源数据库、CNKI系列专业知识仓库、CNKI系列知识元数据库等一系列资料库,而其中CNKI系列源数据库是各高校及科研机构科研工作的“刚需”。二是个人充值费用及包年费用。个人通过申请学术数据库账户后对账户进行充值,之后可以付费下载所需文献,或者通过年费方式以专辑或专题为单位购买知网内的学术资源服务。三是论文查重费用。虽然中国知网声称其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不向个人开放仅向机构例如高校图书馆提供服务,图书馆一般仅向知网购买统一查重服务,除此之外会有个别富余次数,但高校学生或教师均没有使用学校图书馆账号进行单次查重的途径。个人查重一般是通过高校文印店或淘宝店家等代理商(这些代理商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机构账号使用权)进行单次查重,且费用不等差异较大。四是在学术数据库主页进行商业宣传的广告费等收入。
对于传统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商而言,其搜索市场面向的是使用其搜索服务的用户,盈利市场主要面向的是广告商。与之相比,学术数据库商的盈利模式则完全不同。学术数据库经营者虽然也免费提供学术文献的检索服务,但其检索结果的排列完全是学术数据库根据文献的下载量、引用量及与主题相关来排序。而且,学术数据库经营者并不向在其平台出版的学术期刊收取任何费用,相反还要支付文献来源机构及个人版权费用。在其文献下载及在线阅读市场,用户只有通过点击下载或阅读按钮才会发生费用的请求,而且被要求付费的用户实际上依然是检索用户中的一部分。学术数据库的免费市场与主要盈利市场并不存在关联性,其免费的文献检索市场提供的服务实质上是一种公益性服务。根据以上分析思路,宜将中国知网的相关产品市场界定为中文学术文献在线下载、阅读、查重服务市场。此外,由于虽然在国外仍然可以通过互联网登录中国知网购买其中文学术文献下载及在线阅读服务,但中国知网的主要盈利来源依然在中国境内,且客户群体的国籍大多为中国,加之用户群体中的绝大多数高校及科研机构均在中国境内,故应当将中国知网的相关地域市场界定为中国。
正确界定中国知网的相关市场,有利于社会公众认识到中国知网商业行为法律判断的复杂性,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不宜将情绪宣泄当作问题的解决方案;有利于执法机构司法机关更准确适用法律,对相关市场行为做出准确的法律评价;有利于中国知网更清楚自己的市场规模,进而意识到其市场地位、社会担当和法律责任呈正相关关系,倒逼其自觉调整商业运营和矫正定价模式,避免利益对立,到头来两败俱伤,得不偿失。更为重要的是,正确界定中国知网的相关市场,有利于社会各界包括中国知网、科研机构、高校师生乃至执法机关达成更多共识,在共识基础上回归理性,最终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